合成器到底要不要黑白键盘?西岸声音这样回答……
在写 Moog 那篇,我提到了“黑白键盘”对于合成器来说,既是理所当然,也是固有的成见。
(补功课的同学往这儿看:人生第一台合成器选什么?我会推荐它)
如果说,Moog 把黑白键盘固化人心,那离经叛道的 Buchla 绝对是第一个对此 say no 的人。
Buchla 是合成器的另一位开山祖师爷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他与 Moog 凑巧地几乎同时期推出了自己设计的产品。两人的设计思路截然不同——一个实用、一个实验,一个脚踏实地解决诉求,另一个天马行空走在云端。
而很妙的是,Moog 在美国东岸, Buchla 在美国西岸,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东海岸和西海岸声音合成了。大家可能都听过 hiphop 有东西海岸之分,合成器世界也分,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合成方法——东海岸合成主要以减法合成思路来塑造谐波,用 VCA 控制音量;而西海岸合成主要以动态调频和波形塑形来塑造谐波,用 LPG 来控制音量。除此之外,在其他的思路和细节上,它也有很大的区别。具体的,我将会在之后的文章中详细给大家解释清楚。
两人所处的 1960 年是太空时代。Buchla 在物理方面的颇具天赋,一度曾在 NASA 工作过,在和美国第一代的宇航员共事时,他获得了很多人机关系的经验。这是他一生都为之痴迷的事。他说“我对于人机关系,从小就有兴趣,并一直持续。音乐在这方面提出了很多问题。”
对人机关系的探索,贯穿 Buchla 乐器设计的方方面面。他设计过一些有意思的演奏界面,比如在空中挥舞指挥棒的 Lighting,使用不同颜色槌头触发不同声音信息的 Marimba Lumina,还有在 Thunder 和 222e/223e 中出现过的,鸟儿展翅般的触摸板。
我们再回来说说黑白键盘的问题。
在 Buchla 的眼中,一台没有黑白键盘的合成器可以刺激演奏者去探索新的声音。他说“我认为没有理由去借用键盘的设计,它最早是设计用来带动锤子击弦的,后来又用作操作电子风琴的开关。”,“键盘是独裁的。当你面前摆着黑白键的时候,你会很难演奏出除了键盘音乐之外的东西。而没有黑白键的时候,你会去探索旋钮、连线,探索功能部件间相互的连接与音色——你会关注到音乐中更多的方面,这是更加实验的一条道路。这只对少数的人有吸引力,但这也更激动人心。” Buchla 一开始就没有使用键盘,没有使用 1V/Oct 的标准。那时他设计的振荡器没有指数的音高响应,甚至连线性都不标准,是介乎于线性与指数之间的频率控制。
Buchla 的想法,从他的产品命名里就有所体现。首先,他拒绝把他的产品称为合成器,因为“合成”一词有模仿的含义。例如和英语里面的合成器“Synthesizer”一词同源的“Synthetic”,就可以被翻译成“人造”,它的很多组合词都是用来称呼模仿天然材质的人造品,像人造丝,人造羊毛等。Buchla 从来没有把自己设计的电子乐器视为模仿其他乐器的产品。所以 Buchla 把自己的产品命名为电子音乐盒—— Electronic Music Box。它最早的作品是 100 系列音乐盒。
(100 Series Electronic Music Box / vintagesynth.com)
和 Moog 拥有诸多的新设计不同的是,现在的 Buchla 公司基本还在吃老本儿。反倒是像 Eardrill、Keen Association、THC、Metro Modular 等厂商在研发 Buchla 格式的新设计。
到目前为止 Buchla 是在产的模块合成器里面最贵的,没有之一。平均下来一个模块要一万块钱人民币的样子。
我自己有一台 Easel K,与传统 Music Easel 的 208 + 218 触摸键盘的配置不同,带有 K 的型号把 218 替换成了 223e,也就是之前提到的羽翼一样的触摸键盘。Music Easel 应该是 Buchla 最为流行的产品。208 与大部分的半模块合成器不同,它的“半”在于内部的音频路径完全固定,而控制路径完全是开放的。
当时它邮到我这的时候,我兴冲冲的接上电源,结果内置混响就是坏的。我把机器打开,发现弹簧混响的盒子与主板之间的连线断了,并且机壳里还有一颗掉落的螺丝。🙂 我把它修好之后,有一次把它绑在自行车后支架上带出去,混响又坏了,我这才发现它混响盒的线太短了,在受震动的时候那条线会被扯到。我给它延长了一段线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。我在柏林的时候见过 Buchla 的技工,她对此表示非常烦恼。除此之外,我卸下来的时候发现面板也挺薄的,至少比我生产的乐器面板要薄。不得不说,作为一台小四万块钱(5999 美金)的琴来说,这个质量让人略微有点感动。
下面这个视频是我用 Buchla 的 Easel K 演奏的一段音乐。
除了质量的瑕疵之外,振荡器音高准确的范围也较小(这有关电路设计,不是质量问题)。不过,它的声音非常美妙。我有一次演出的时候,一个工作人员对我说,Easel 的低音一出来,就像流体一样,软绵绵地填满了整个房间。而且,我也可以体会到 Buchla 的很多巧思,例如那个 5 步的音序器,可以当作时钟的 Decay 包络,以及那个可以插入预置卡的插槽(208 的模块名就是 Stored Program Sound Source,而这个插槽就对应了 Stored Program 这两个词)。它需要你自己焊(没错,是自己买电阻去焊)一个 Patch,用来“保存”自己想要的音色。这种硬核的方法,在上世纪 70 年代这个模拟电子时代也是唯一的保存音色的方法了。这件麻烦的事当然不是保存音色最准确快捷的办法,但它可能会让你误打误撞找到令你惊喜的音色,也有可能激发出新的创意。我就跟 Buchla 的高手 Todd Barton 学了一招,通过在开关组和调制组的焊盘之间跳电阻,来开启一些设计中并不存在的调制。我这块卡插上去,Easel 会进入一个自生成音乐的状态。
一件乐器放在演奏者的手里,是会开发出奇妙的玩法的。
在我的眼里,Moog 像质量上乘的工具乐器,界面熟悉而标准,用教科书级别的完美音色回馈用户的诉求,帮她们实现一部又一部美妙的音乐作品。而 Buchla 就更像是一片广阔的天地,可以让用户去探索和体验未知。
(Don Buchla / berkeleyside.com)
Moog 也把 Buchla 的设计视作实时完成整部作品的乐器(甚至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)而非一台用来演奏音符的乐器(像他自己做的那些)。在 1975 年,Moog 可能是在反思自己在商业世界的经历时说到 “我没法不赞赏 Buchla 所做的那些事情。他没有限制自己设计的复杂性,让产品适应市场。太复杂的音乐设备不好卖是一个常识,而 Buchla 选择不关心这些事。”
Moog 和 Buchla 二人都设计合成器,又有截然不同的思路和审美。不知道是不是天意,他们一个人在东海岸,另一个在西海岸,这后来就成了对两种合成器流派的称呼。
他们两位就像一对老朋友、老冤家、相互切磋。我想他们大概是合成器世界里的米开朗基罗 vs 拉斐尔,在隔空相杀中,又相互赏识,惺惺相惜,留给我们后来的人这些了不起的合成器作品和设计思路。这让我突然想起来梅艳芳和关之琳在《新仙鹤神针》里用乐器斗武的一幕。
好,玩笑开过,这篇就到这里。
在之后的文章中,我将为大家剖析“东海岸”和“西海岸”合成方式的特点,让大家明明白白,它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。
文丨孟奇&安琪
其它找到我的地方
mengqimusic.com
weibo.com/mengqimusic
instagram.com/mengqimusic
@孟奇:
中国模块合成器设计师,音乐人,中国数字艺术的先锋人物。善于从乐器的角度深入理解、设计和演奏合成器系统,作为声音合成、电子乐器制作和创意编程的教师,曾在上海音乐学院、星海音乐学院、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、天津美术学院、中央美术学院、上海新车间、创客嘉年华、北京创客空间等地开设乐器制作工作坊和讲座。
文章出处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P2esG5JmIK89tmt0VNlcYQ
转载新闻请注明出自 Midifan.com